2024年,新密市认真贯彻《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等文件精神,坚持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主线,以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为重点,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努力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现将我市学校体育工作本年度报告如下:
一、学校体育总体情况
(一)体育课程设置与实际情况,体育课开足、开齐情况
我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修订)和省市要求,1—2年级体育课每周为4节,3—9年级每周体育课为3节。高中(中职)3节体育课的标准,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禁止以任何形式占用,削减体育课,开课率达100%。
(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
1.各校学生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从局领导到一线教师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校体育活动建设的开展,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积极贯彻“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推进体育大课间活动为重点,蓬勃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同时把体育活动与促进和谐校园等紧密结合,培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由此,教育局要求学校组建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健全领导网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每年组织区级阳光体育活动、竞赛情况
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多样。2024年先后组织开展了新密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赛、新密市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新密市中学生篮球赛、新密市中学生排球赛、承办了全市中学生排球锦标赛。通过常态化比赛活动,以赛带练、以赛促练、多赛场制,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学校间互学互促,切磋体育竞技技术、增强体质,增进情感,不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良好品德。让每位学生切实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
3.参加国家、市级阳光体育活动、竞赛情况
参加郑州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赛获男子甲组团体第五名,男子乙组团体第七名,男子丙组团体第六名,女子丙组团体第七名;参加郑州市中学生篮球锦标赛获高中男子组第七名、中职男子组第二名。参加郑州市教育局承办的三人篮球联赛获第七名;郑州市市长杯足球比赛,小学组男子第六名,小学组女子第八名,初中男子第六名。
4.学校“一校一品”及区级特色活动情况
抓好体育特色品牌,积极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新型学校体育特色模式。截至2024年,我市共有足球特色学校35所,足球特色幼儿园5所,省级体育传统校1所。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等体育项目训练基地8个,以“一校一品”浸润体育课程活动,不断提升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运动兴趣和技能特长。东大街小学于2024年12月组队参加了郑州市啦啦操比赛等。
(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健全和规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将健康素养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各校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规定的测试对象、项目指标、评分标准,认真落实测试工作,根据学校的环境、场地、设备,有效制定测试方案,保证测试环境安全,实施过程科学合理,评定数据真实有效,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做好上报工作,确保全县上报率100%。
1.辖区内各学段、分性别综合评价情况;
小学整体情况 | 女生 | 小学女生综合评价等级 | 男生 | 小学男生综合评价等级 | ||||||
优秀率 | 良好率 | 及格率 | 不及格率 | 优秀率 | 良好率 | 及格率 | 不及格率 | |||
30805 | 3.89 | 39 | 53.76 | 3.35 | 34840 | 5 | 32.19 | 58.11 | 4.7 |
初中整体情况 | 女生 | 初中女生综合评价等级 | 男生 | 初中男生综合评价等级 | ||||||
优秀率 | 良好率 | 及格率 | 不及格率 | 优秀率 | 良好率 | 及格率 | 不及格率 | |||
14984 | 4.05 | 39.82 | 50.55 | 5.59 | 17612 | 7.4 | 29.44 | 53.93 | 9.23 |
高中整体情况 | 女生 | 高中女生综合评价等级 | 男生 | 高中男生综合评价等级 | ||||||
优秀率 | 良好率 | 及格率 | 不及格率 | 优秀率 | 良好率 | 及格率 | 不及格率 | |||
11348 | 2.79 | 40.79 | 50.93 | 5.49 | 12442 | 7.5 | 32.9 | 54.73 | 4.88 |
2.辖区内各学段、分性别单项目指标情况;
小学阶段:男生低体重率11.75%,男生标准体重率68.54%,男生超重率10.12%,男生肥胖率9.58%;女生低体重率11.4%,女生标准体重率71.39%,女生超重率9.62%,女生肥胖率7.6%;
初中阶段:男生低体重率11.37%,男生标准体重率68.34%,男生超重率10.98%,男生肥胖率9.31%;女生低体重率7.45%,女生标准体重率80.97%,女生超重率7.22%,女生肥胖率4.36%;
高中阶段:男生低体重率8.96%,男生标准体重率67.97%,男生超重率12.10%,男生肥胖率10.97%;女生低体重率8.98%,女生标准体重率76.09%,女生超重率8.49%,女生肥胖率6.43%;
中小学生【BMI值体重指数】对比情况可以看出:男生低体重率呈下降趋势,标准体重率变化不大,超重率呈上升趋势,肥胖率也是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大。值得注意的是男生超重率。
3.辖区内近三年数据变化趋势对比情况;
优秀率2022年1.82%,2023年4.85%,2024年5%,逐年提升;
良好率2022年15.55%,2023年33.1%,2024年35.32%,逐年提升;
及格率2022年66.28%,2023年54.29%,2024年54.47%,有波动;
不及格率2022年16.35%,2023年7.76%,2024年5.21%,逐年下降;
(四)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继续加大人才引进、招聘、培养力度,利用教师招聘,补齐体育教师缺口。目前全市共有一线体育教师404人,体育教研员1人,一线体育教师中,专职教师310人,兼职94人,缺额96人,基本满足学校体育教学需要。2024年新招入体育教师6人。
(五)教学条件保障情况、场馆设施等情况。
我市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合理使用体育经费,满足教学和竞赛工作的需要。重视场地器材建设,根据教育部去年印发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逐步配齐体育器材设施,并切实落实体育器材室出借登记、管理制度。篮球场3个,乒乓球桌6台,乒乓球拍20副,跳绳一百根,羽毛球拍20副,垫子30块,铅球10个,排球10个,篮球8个,接力棒28根,拔河绳2根等体育活动必备器材。
(六)经费投入情况。
我市将保障体育、卫生经费作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重点,采取公用经费率先保障学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各项体育卫生活动的正常开展。
在体育经费投入上据统计,我市每年用于春秋两季运动会的经费在十万元以上;用于各类市级比赛项目款项达二十万元以上。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机遇,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有计划的配备了一大批如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大型体育活动器材,学校体育卫生设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校园足球工作开展情况
(一)校园足球师资情况
全市现有校园足球体育教师40名,其中专业足球教师35名,兼职教师17名。
(二)校园足球比赛情况
2024年10月举办新密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全年共开展校级校园足球比赛102场次,班级联赛260场次,参与人数2892余人余人。
(三)校园足球场地情况
全县共有五人制足球场地24块,八人制足球场地27块,11人制足球场地4块。
(四)师资培训情况
2024年我县共派出8名足球特色学校专职体育教师参加国家级足球教练员培训。
(五)经费投入情况
全年校园足球经费投入共计7万余元。
(六)足球特色校建设情况
全市现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园35个,小学15所,初中18所,高中2所。
三、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情况
全县所有具备开放条件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不受影响、活动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免费对周边民众开放。开放的主要项目有室外篮球场、足球场、田径跑道等,开放时间以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为主;部分学校在不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每天早晚固定时间段对外开放,开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和社区居民。
四、改革经验与突出成效
按照郑州市运会竞赛项目设置,我县积极布局运动项目基地,布局中小学训练基地8个,开展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跆拳道共6个项目的训练。其中乒乓球、篮球和足球为我市优势项目,整体水平位于全市前列。
五、主要问题与分析
一是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我市逐年采取招聘、引进、兼职教师培训等方式来缓解体育教师不足问题,但是存在专业性不强且同时承担别的学科教学,投入体育教研精力有限,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尤其缺乏足、篮、排球专业的教师。
二是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我市虽然每年都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到体育工作中,但对于很多薄弱学校来说,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部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不能完全保证体育教学和活动开展的需要。
六、下一年度发展思路与整改措施
一是督促指导各校严格落实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全面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二是继续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经费投入,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和援助,为学校体育工作和场地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广泛开展各类青少年体育活动,提升全县竞技水平,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
四是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争取政府支持,配齐配足专职体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