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迈入文明时代的起始点。“地上古城深且厚,地下文物富而殊”:有史前文化的李家沟遗址,裴李岗文化的莪沟、马良沟遗址,仰韶、龙山文化的古城寨城址,二里头文化早期的新砦遗址,以及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留下的各类文化遗产(迹)随处可见。位于城关镇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共14处,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是密县县衙和密县瓷窑遗址;属于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是密县城隍庙和法海寺石塔;属于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是闫周民墓、孔庙、桧阳书院、天仙白松碑;属于新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分别是索长官墓、法海寺 、老城东北角遗址、密县烈士陵园、魏氏家寝、南关火神庙。具体简介如下: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处)
1、密县县衙 位于新密市城关镇老城中心十字街北,始建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毁于元代战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冯万金在旧址重建。至今仍保持明、清建筑风格,虽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有1400年历史,但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大仙楼和东西两侧副线的房舍,共分九层,形成五进院落,212间房屋,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密县县衙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对研究我国古代县级政权部门的建筑布局、建置职能、职官制度等方面,提供了实物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密县瓷窑遗址 位于新密市城关镇的原密县老城西门外。1961年3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密县进行文物登记时发现,遗址地处南北走向的菜园沟河两岸,李公惠政桥横跨其上,桥北称碗窑沟,桥南称菜园沟。在河沟两侧断崖上,都暴露出窑具和瓷片的堆积层,尤其是桥南河沟东侧更多,堆积层一般厚1—3米。遗址南北长1080米,东西宽200—3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84年9月、1985年5月和1993年9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次对进行发掘,出土大量的瓷器和瓷片。从采集到的大量标本看,瓷片以白釉为主,黑釉和黄釉次之,珍珠地划花与三彩次之,青釉最少。白釉瓷中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碗,还有一定数量的壶,以及碟、罐、灯、盒、豆、盂、高足杯、瓷玩具等;黄釉瓷中多为壶,还有大小不同的碗,特别是双带柄流壶为典型唐代器物;珍珠地划花瓷中有枕和碗两种,瓷枕有珍珠地花蕾、花叶纹,珍珠刻划回首鹌鹑卧鹿图案,还有刻划葵花纹、菊花等图案。其中有一件珍珠地划花鹦鹉纹瓷枕作为国宝,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密县瓷窑遗址出土的珍珠地刻花瓷,具有不同的独特风格。从纹饰上看,过去见到的绝大部分都是花卉,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常见的题材。密县窑的纹饰具有另一种独特风格,它的纹饰与唐代金银器贴花十分相近,同时把起衬托作用的小珍珠地也以印的方法表现出来,在白釉地上呈现出红赭石色的纹饰,产生了很好的装饰艺术效果。烧造珍珠地刻花瓷器的窑址,已发现的有鲁山段店、宝丰青龙寺、磁县观台镇、修武当阳峪和登封曲河五处,但密县瓷窑出土的瓷片看,其年代远比这五座窑址早,为密县瓷窑所首创。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处)
1、密县城隍庙 位于新密市老城中心十字街北侧,东为鼓楼街 ,西与法海寺节孝祠相邻,北有县衙,坐北面南,创建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城隍庙建筑群现存明清建筑93间,总面积4140平方米,由南向北按中轴线对称分布,大门前原有琉璃照壁、铁狮、石坊,现存有山门、戏楼、东西廊房、大殿、东西配殿、寝殿及东西道院。现存建筑:戏楼面宽5间,进深2间,歇山式高台楼阁灰瓦顶建筑 ,实为戏楼、钟楼、鼓楼三楼合一,戏楼居中,钟楼居左,鼓楼居右,均座于3米多高的台基之上,台基下为5个砖券门洞可行人。大殿面宽5间,进深8米,为单檐悬山建筑,前后檐下各置斗拱10朵,四周檐板彩绘山水人物。殿前有卷棚,均琉璃瓦覆盖,为明代建筑。寝宫,由拜厦和寝殿组成,中有地沟相隔。寝殿面宽3间,进深2间,悬山式建筑;殿前的拜厦,面阔3间,卷棚顶,亦琉璃瓦覆盖。另外有配殿4座、东西廊房各15间,均为硬山灰瓦顶。庙内有石碑20余块,都嵌于墙上。
密县城隍庙的形制和衙署建筑十分接近,面南背北,布局排列采用中心对称建筑手法,主体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东西两侧相对排列。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都在高台之上,前殿后寝,主次分明,布局十分合理,是典型的中国道教庙宇殿堂布置形式,也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好的一组城隍庙建筑群。
密县城隍庙的大殿、寝宫为明初所建,大多梁柱构件都采用旧制,当时正值我国古建筑由宋元向明清嬗变的关键时期,其建筑结构和制作手法保留了宋元建筑特征,同时又体现出许多新的建筑工艺手法;戏楼高大宏伟,构思独特,设计新颖,在郑州地区独树一帜,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规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008年6月16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弦纹,白地黑花,珍珠地划花和宋三彩。器物施白釉的有碗、盘、瓜棱罐、注子、盆、瓶和壶;施黑釉的有碗、盘等,施黑釉凸弦纹的有罐、碗等;施白地黑花的有碗、盆、枕、注子、碟、盘、瓶等;施珍珠地划花的有枕、碗、罐、盆等,还有施白釉、黑釉和棕色釉的鸡、狗、猴、羊、马、驼、龙等造型精致的工艺品。
特别从采集到262件白地黑色瓷片看,纹饰丰富多彩,有的绘菊花、牡丹、莲花、梅花、兰草、树木、山水、人物、鸟、兽、虫、鱼等纹饰,有的还绘弦纹、条纹、宽带纹,文字“吉语”和“酒令”等。还有一件出众的白地黑花瓷枕,器表施绘儿童扑蝶图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经专家鉴定为瓷器珍品。
从窑沟瓷窑遗址出土瓷器的形制、釉色、花纹的特点看,和禹州市扒村、当阳峪等地的白地黑花瓷有许多近似之处,属于宋代磁州系统。从遗址中采集到的周壁带凸棱的盂形器和碗看,都和郑州一带北宋墓葬中出土的相似。所以,窑沟瓷窑遗址,应是北宋的一处范围较大的民间窑址。从五代开始生产,到北宋时已达到繁荣阶段。它对研究宋瓷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1963年6月20日由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2、法海寺石塔 位于新密市老城西街法海寺内,法海寺创建于北宋咸平二年 (999),建成于咸平四年(1001),寺名为宋真宗所赐,元末寺毁于兵火,唯塔独存。塔为单层多檐式,共9级,平面呈方形,外檐7级。高13.08米,由基台、仰覆形基座、塔身与塔刹等部分组成。塔身下部设方门,内为八角形塔心室,室内有半圆形五棱白玉石座,内壁雕刻佛教经传故事。各层塔身尺度有明显收分,形成刚劲有力的轮廓线,塔檐四周略有翘起,具有明显的北方建筑特色。尤其是塔刹,刹座用活泼的山云造型代替常用的大覆钵,宝盖以上塔檐的四角用铁孺相牵,以保持高大塔刹的稳定。石塔四壁自上而下镌刻着《妙法莲花经》1部7卷。1966年塔被拆时,出土有三彩琉璃塔、三彩舍利匣、玻璃器等珍贵文物。法海寺石塔在建筑结构、外部造型、艺术装饰等方面独具特色,是研究我国造塔史的重要资料。1963年6月20日被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4处)
1、闫周民墓 位于新密市城关镇南街村,墓冢高5米,周长70米,坐南朝北。冢北立明、清石碑各一通,明碑碑阳镌文记述其父母及夫人受嘉靖皇帝敕封情况,碑阴镌刻 “奉直大夫山西应州知州洧南闫君墓铭”,述其生平。清碑主要记述闫氏家族在密县的分布。
闫周民,字宗姬,河南省密县老城东街人,生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嘉靖元年(1522年)举人,历任直隶保定府通判,山西应州知州等职,卒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葬此。
该墓对于研究明代墓葬形制、葬俗以及明代历史具有一定价值。郑州市人民政府2009年6月3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孔 庙 位于新密市城关镇东街村,坐北面南,始建年代无考,元、明、清三代多次增修、重建。建筑面积2440平方米,中轴线现存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敬一亭、尊经阁及厢房等建筑,大成殿、崇圣祠为悬山建筑,其余建筑皆硬山顶。
孔庙整体保存较好,面积较大,布局合理,殿宇用材硕大,做工考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郑州市人民政府2009年6月3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3、桧阳书院 位于新密市城关镇东街村的老城后街,坐北朝南,始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后多次重修,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三进院落布局,现存有大门、斋舍、讲堂、自习室和耳房等建筑。院内存有清乾隆四十年“重建卓君庙新建瑞春书院合记”和道光三年(1823年)“桧阳书院神龛记”碑碣两通。
桧阳书院布局合理,保存较好,为新密市仅存的书院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郑州市人民政府2009年6月3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4、天仙白松碑 位于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校园内。明崇祯八年(1635年)刻,阳面阴刻白松一株,白松周围篆书刻明河南按察使李攀龙、河南总参政吴国伦、密县知县苗之庭三人赞白松诗三首。
天仙白松碑保存完整,雕刻细致精美,对于研究明代绘画、书法艺术及历史具有一定价值。郑州市人民政府2009年6月3日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四)新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6处)
1、索长官墓 位于新密市城区南6公里城关镇菜园沟口西侧。座北面南,南距绥水约1公里。冢高5米,周长40米。据《密县志》记载,墓前原有古碑两通。碑刻索长官遗像,旁刻官一、执印吏一、老妪一、虎一,字迹无存。碑已佚。现存一碑,为清嘉庆19年(1814年)知县景纶重立。碑云:“余以辛未秋莅密,披阅志乘,知邑西南三里许,有五代索长官墓。越明年,展拜其地,墓旁卧残碑,剜苔剔藓,俨然当年谳虎像。而雨淋日灸,樵牧磨磷。深虑日就澌灭,乃移于城内索长官祠。俾工植而嵌于壁。仍于墓前树石表之。因作七言律以寄感。小队行郊拜古坟,残碑空卧故城 。千秋盛迹遗前史,五季昏时独此人。画图幸传慈惠貌,威仪常现宰官身。我来凭吊思循政,想见当年虎亦驯”。
索长官为五代时密县令。居官清正,深受群众敬仰。据《密县志》记载:在职期间,有一老妪的儿子被虎吃掉,老妪告状于县衙,索长官派衙役执牒办案,办案者怕虎,将牒投于虎害人处。虎衔牒投案伏罪,并抚养老妪直至下世。后人为感念索长官清廉,索死,将其葬于投牒处。新密市文物保护单位。
2、法海寺 位于新密市城区原密县老城西街,坐北朝南,宋咸平四年(1001年)建,明末毁。清顺治五年(1648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嘉庆元年(1796年)三次重修。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中轴线尚存山门、大雄殿、后殿、字藏及配殿等,均为清代建筑。山门,面宽3间,进深2间,悬山琉璃瓦顶,檐下置斗拱。大雄殿,面宽5间,进深3间,硬山灰瓦顶。后殿,面宽3间,进深2间,硬山灰瓦顶。字藏3间,东厢房3间,亦硬山灰瓦顶。密县人民政府密政[1987]45号文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3、老城东北角遗址 位于新密市城区原密县老城东北部,老城—新城公路两侧岗地上,高出河床约10米。遗址东西长195米,南北宽190米,面积约37000平方米。
1964年秋,老城东街生产队社员孙同欣、王玉卿、孙丙申等人在深翻土地时,在遗址区域内挖出石磨盘、石磨棒10多件,还有大量的泥质和夹砂红陶片。社员孙丙申将这一情况报告县文化馆。县文化馆管文物的同志立即赶赴现场,查看后仅收集到石磨盘2件,收集到的两件石磨盘,一件长36.5厘米,宽20厘米,两侧边沿直平,前边沿圆钝,后端平沿,状如鞋底;另一件为椭圆形,两端边沿圆钝,腰部略有内收,长72厘米,宽30厘米,均为白灰色砂石琢磨而成。遗址出土的器物与莪沟北岗遗址出土的器物相同,属裴李岗类型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给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又提供了新的资料。1987年密县人民政府以密政(1987)45号文件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4、密县烈士陵园 在新密市城区原密县老城东关塔坡上。1948年5月8日,国民党47师进犯我登密解放区,我人民解放军阻敌激战于此,激战三日,歼敌2000余人。为纪念此次战争中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1955年10月21日,密县人民政府在此建烈士陵园。陵园座西面东,面积3500平方米。在烈士墓前密县人民政府立有“纪念一九四八年解放密县光荣牺牲革命先烈之墓”石碑一通。密县人民政府于1987年4月2公布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5、魏氏家寝 位于新密市城关镇西街村老城西街路北,坐北面南,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4年)秋,二进四合院布局,现存大门、二门、大殿等建筑。大门位于西街路北侧,宏伟高大,为广亮式,面阔一间,硬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覆盖屋面,双层砖雕墀头,饰祥云、仙鹤图案,前檐下有木雕檐枋,雕刻精美,图案内容为石榴、仙鹤、花卉,周边饰吉祥符号,木质板门,青石门墩,门上方有长方形魏氏家寝匾额,字体端庄工整,门前五级踏步,左右两侧立石狮一对。二门,位于大门后,基本呈方形,硬山琉璃瓦顶,两根木柱支撑,柱下置鼓镜式石础,门上侧有砖雕“木本水源”四个大字。大殿建筑于高台之上,前有月台,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整体建筑12根木柱支撑,抬梁式建筑,砖墙仅起防护作用,属典型墙倒屋不塌建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院内存清代碑刻2通,其中“创建门楼拜台暧阁并修族谱记”,记载魏氏家寝历史沿革和重建过程。魏氏家寝,是新密古城区仅存的宗庙建筑,保存完整,对研究新密古城的历史及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与标本。2012年10月被新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6、南关火神庙 位于密县老城南关南环路南沿,座北面南,占地面面积3500平方米。始建无考,明末战乱毁于一旦,清顺治七年(1650年)知县李芝兰重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知县衷鲲化重修,五十五年创建拜殿。乾隆五十三(1788年)续修,雍正五年又重修。火神庙为东西并列三座院落,中为火神庙,东为八腊庙,西为关帝庙。火神庙现存有山门、拜殿、大殿及八蜡庙。山门为重檐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中为门,东侧为鼓楼,西侧为钟楼,腰部四周砖雕图案精美。大殿前有拜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卷棚顶。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灰瓦顶,前出廊。大殿两侧有八蜡庙和关帝庙,均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灰瓦顶,前出廊。南关火神庙保存完整,古建筑基本保存原貌,大门及钟鼓楼造型别致精巧,砖雕图案精美,具有较高艺术和研究价值。庙内保存重建碑刻十余通,为研究新密古城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2012年10月被新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